全球新视野

2023Q1,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多增2_存款利率又降了

互联网

存款利率又降了

最近,一些小银行降低了存款利率,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也引起了储户的普遍担忧:担心大中型银行会跟进,担心少数存款利息再次减少。

我们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我们关心它。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底,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为127.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创近十年新高。储蓄存款高增长的背后,有的人将节约的消费支出转化为存款,有的人赎回基金转入存款,有的人将理财到期款转入存款,有的人将房屋转化为存款。

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把存款作为财富的避风港,自然特别关注存款利率的波动。

要了解存款利率的变化,首先要了解存款利率的定价机制。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主要参照10年期国债利率和1年期LPR利率的趋势进行存款定价。2022年全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心下降,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5个基点(0.01%为1个基点),相应地,存款利率也在4月和9月两次下调

存款定价参照10年期国债利率和1年期LPR利率报价,旨在稳定银行利差水平,确保银行能够依靠内源发展补充资本,提取拨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现实中看,虽然存款利率两次下调,但银行息差仍在收窄。2022年底,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存款利率下调未能阻止利差收窄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款定期趋势的加强,即高利率定期存款比例的增加抵消了存款利率整体下调的影响。2022年许多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没有下降,而是增加了。以工商银行为例,2022年平均存款付息成本为1.75%,同比增长0.13个百分点。

2023年,在股票贷款利率重定价效应下,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以平安银行为例,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财务报告被解读为“主要影响实体经济持续盈利、净息差下降、债券和外汇市场波动”。

面对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4月份以来,一些小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引起广泛关注和担忧。目前,存款利率下调,更多属于个别现象,没有行业普遍性,预计不会有大银行跟进。

让我们从官方的回应开始。面对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央行最近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最近主要是中小银行上次没有调整,部分银行在春节前后回调存款利率。”发布的信号非常清楚:个别现象。

可能看起来很难理解,显然息差压力仍然存在,为什么大银行不跟进呢?

主要原因是不符合存款利率定价机制的调整条件。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高于2022年的平均水平,1年期LPR连续8个月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银行仍面临较大的息差压力,但降低存款利率显然不是可选的。

此外,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和贷款融资需求的复苏,贷款利率有望触底,缓解银行息差压力。与此同时,降低存款利率关系到民生和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大银行的最佳策略是边走边看,等待复苏,这样既不容易,也不能自发。

回到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主要原因与大局无关,在此基础上,是为了缓解息差压力。

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2.3万亿元,更多的是在政策的指导下,大中型银行以价格换量抢占份额,即贷款打价格战。据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利率为3.96%,低于同期中期票据利率。此外,部分央企的长期贷款利率甚至降至2%以下,太卷了!

在价格战背景下,中小银行贷款定价不占优势,贷款困难,剩余资金选择债券投资较多,债券利率较低。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承受着巨大的息差压力,也面临着多余存款无处“放置”的困境。他们不担心存款损失,因此更迫切需要降低存款利率。

回到行业层面,稍长一点,经济复苏是一个确定性事件,加上全球高通胀环境,市场利率可能会缓慢上升,存款利率不仅不会继续下降,而且会稳定和反弹。

此外,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款已经成为过去两年阶段性投资的焦点。基金不可靠,财务管理似乎不可靠,我们不想或买不起房子,所以我们不得不把钱放在存款里吃利息。

但从中长期来看,存款的缺点是跑不赢通货膨胀,资金涌入存款也是无奈之举。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怀念刚性理财时代和那些动辄4%-5%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问题是,在投资领域,既安全又高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寻找或期待这些资产,而是尽快扭转观念

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最典型的是房地产企业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杠杆率高、周转率快的行业,可以支付8%以上的融资利率,在房价普遍上涨的环境下风险很低,银行可以包装4%以上的金融产品,保本保息,赚取差价。然而,房地产和土地金融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金融体系继续面临高质量资产的恐慌。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没有新的资产管理规定,低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也已经消失。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应该适应投资产品低波动、低回报、高回报、高波动的时代。存款是典型的低波动(零波动)低回报产品。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存款来实现长期的财富保存和增值;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我们必须忍受高回报产品的自然高波动性。事实上,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高波动并不等于高风险,零波动存款有财富贬值的风险,因为它们无法赢得通货膨胀。

存款,毕竟,只是一种投资选择,除了存款,还有很多投资产品可以选择,也应该选择。前提是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产品,先认识,然后再投资。

[注:市场存在风险,投资应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包含的信息或意见仅为意见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官方账号“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