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克里米亚的所有权。卢沙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采访陷阱,说克里米亚的问题取决于从哪个角度来看。但记者坚持不懈,不断询问,随后卢沙野发表了言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卢沙野说,如果基于记者提到的国际法,那些前苏联国家甚至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来确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许多西方国家认为,这样的声明等于否认了波罗的海在国际上的主权地位,这自然引起了波罗的海三个小国的不满。
对卢沙野大使言论的片面理解是完全抹黑。这句话是在极端“逼问”的情况下,根据当前的采访语境给出的,结合当时的对话场景进行解读。有媒体人士表示,这样的脱稿漫谈采访更像是一种“辩论”的形式,不仅凸显了正确性,也凸显了理解事物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卢大使并没有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信息。而这些信息也涉及到完全的历史事实。毕竟,当苏联解体时,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尼亚都没有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这导致了可能发生的历史纠纷。
陆沙野发表相关言论后,不少国家反应激烈。法国外交部随后召见卢沙野,要求他解释自己的言论。除了波罗的海国家提出严正抗议外,80多名欧洲议会议员要求法国驱逐卢沙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国尊重苏联解体后成立的所有共和国的主权地位。卢沙野接受采访的文章已从官方网站上删除。此外,外交部还澄清说,这是卢沙野大使的个人言论,并不代表中国政府的政治主张。
卢沙野大使引发的舆论也传达了中国的弦外之音。从表面上看,外交部的相关讲话是对卢沙野言论的纠正,但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许多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外交由守转攻的又一重要体现。此前,《每日镜报》批评中国“狼战士外交”时,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表示,有人以“莫须有”罪批评中国时,能像狼一样,而中国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吗?
西方国家对台湾问题的出格发言已不胜枚举。许多美国政客认为这是一张赢得政治声誉的好牌。此前,佩洛西逃往台湾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国务卿布林肯曾表示,佩洛西个人决定是否去台湾。拜登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这是一种“个人行为”,与美国政府无关。基于此,我们自然可以澄清,这是卢沙野大使的个人言论,具有特殊的语境,并不代表中国的官方立场。
此外,在这件事上,它也反映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们在克里米亚、俄罗斯和乌克兰等问题上谈论了国际法,但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一再被忽视。危险的心可以看出来。
目前,卢沙野大使的个人言论还没有结束,我们将继续关注下一步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