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视野

一次性没收小米555亿卢比,相当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十几年(小米进军印度成功的原因)

互联网

小米进军印度成功的原因

就在上周五,据路透社报道,小米印度正式驳回了被扣押的55亿卢比的资产投诉。

555亿卢比,相当于47亿元左右。听起来不算太多,对于一些酷玩读者来说,可能只是三两年的收入。但是,对小米来说,却是一笔巨款。

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市场,2020年赚钱较高,净利润仅3.5亿元。一次性没收小米555亿卢比,相当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十几年

根据印度的“战报”,印度执法局已经从小米印度公司的账户上拿走了这笔钱,生米煮熟了

值得强调的是,法院所在的卡纳塔克邦(邦约等于省)并不是一个不懂礼法的化外野鸡小邦。这个州的首府是著名的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不仅是印度排名前三的大都会,也是印度最富有、最有活力的大都会。最好的营商环境、科技产业最发达、独角兽企业最多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它也有一个响亮的绰号“”亚洲硅谷”。

你知道,小米的资产早在去年4月就被印度执法局“依法”冻结了。因此,印度卡纳塔克邦“没收”了小米的资产,绝对不是偷袭,必须做好准备。

尽管当时小米印度否认了这一指控,并辩称“印度执法局扣押的84%以上是支付给高通公司的特许专利费”。

然而,只要你了解印度的法治环境,或者看过印度电影《贫民窟百万富翁》,你就会知道印度执法部门似乎遭受了“鲁豫诅咒”。一旦你被指控,无论你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印度警官都会真诚地说,“真的,我不相信!”

如果你对“涉外”案件没有顾忌,恐怕你根本不需要打扰法院。一旦你认定自己有罪,除了打架,还要打架。

《贫民窟百万富翁》剧照

最后,印度执法局指控小米“冒充特许权使用费非法向外国实体汇款”,违反了印度1999年颁布的《外汇管理法》。

现在,这555亿卢比已经进入印度执法局的口袋,小米想再拿回来,比让铁公鸡下蛋还难

毕竟,印度执法局的主要职责是“打击金融犯罪”。如果不是小米进行金融犯罪,是印度执法局吗?

此外,2022年1月,印度以“逃税”为由,要求小米“追回”65.3亿卢比的税款,相当于5.6亿元左右(相当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两年)。因此,小米有“前科”的。

此外,2022年7月,印度以“怀疑其参与洗钱行动”为由,突袭了包括vivo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这也是印度执法局知法犯法吗?

2020年以来,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与印度之间的税收纠纷、亚马逊在印度的“非法收购”、法国消费巨头保乐力和“非法利润”都是印度的法律法规吗?

是的。现在,讨论印度执法部门是否无耻,意义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印度这么无耻,难道不怕冷全球投资者的心吗?

可怕的是,印度似乎真的不怕,甚至骄傲。

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必须为这个奇怪而荒谬的故事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它应该是2015年1月

莫迪于2014年5月正式担任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之初,就发现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政府危机——

印度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3年的5.9%,但通胀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合理空间为3-6%)。

如果你想致富,先修路。经济发展有一条经典的道路。然而,印度的腐败过于严重,导致基础设施、大型民生和工业项目不断缩水。

好在,印度的“救援者”莫迪出现了

这位年轻时常年混在印度“民粹主义”的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中年时担任印人党古吉拉特邦书记制造穆斯林屠杀的“铁腕”政客,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雷霆手段,经过一番内部协调,2015年1月取消了持有印度经济决策65年的“印度计划委员会”,改为“全国改革印度协会”。

这意味着印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最引人注目的措施发生在2015年4月,印度议会通过了《煤炭(特别规定)法案》、《矿山和矿产(开发和管理)修正案》。这意味着印度开始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煤矿业务。

然后,莫迪趁热打铁,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包括航空、水泥在内的23家国有企业也出售。

此外,莫迪在与内阁部长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各部门应废除至少10个繁琐的过程,文件的批准不得超过4级。

同时,莫迪大力放开外资准入制度。除了印度战略部门列出的“负面清单”外,外资还进入印度可跳过冗长、腐败、推卸责任、漫长的审批环节,直接投资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印度国防、航空、卫星、食品、医药等核心产业。

对外资更具吸引力的是,印度将外资在印度的投资金额从300亿卢比增加到500亿卢比,外资持有印度企业的股份上限也从50%增加到74%。甚至100%

如此一来,印度几乎采取了所有的预防措施,主动化身为砧板上的鱼,然后等待全球投资者来印度做饭,享受它

也许是怕自己的一次性诚意太好,反而引起了外资的警惕。莫迪化身为“推销员”,开始了全球“拉客”之旅。

2015年5月,莫迪来到北京,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并在上海的“中印经贸论坛”上续签了220亿美元。同年12月,安倍晋三访问印度,签署了147亿美元的高铁建设协议。

与邻居签约后,花甲之年的莫迪经常在美国、德国、欧盟等地奔波,继续签约。

为了整顿腐败和税收合理化,莫迪甚至以全国伤筋动骨为代价,强行实施“废钞令”。

这种为拯救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惊人措施,被称为“莫迪经济学”、“莫迪三支箭”。

那一刻,看到这一幕,无论是中国的小米,vivo,或者英国沃达丰、美国亚马逊、法国保乐力加,都会觉得莫迪是个好人,自己来对了,押准了

由于对外商投资前所未有的诚意和内部腐败整顿,莫迪的基础设施,包括厕所,确实得到了改善,GDP增长的平均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提高到7.3%。与2013年5.9%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看到小胜利变成大胜利,大胜利变成双赢,双赢,大家都想赢,印度GDP增长“飞下3000英尺”,从2018年开始 6.45%狂泄到2020年的-6.6%

这种下降很难以疫情为单一借口。特别是在疫情爆发之前,印度的GDP已经连续10个季度下降。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大型国计民生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到2019年,城市男性失业率创下45年来最高水平。同年,印度股市也创造了20年来最大的外资抛售。

那么,印度,怎么了?

如果用一个不确定的成语来概括,印度太着急了,忍不住“揠苗助长这也是这个荒诞离奇故事最重要的导火索。

以疫情前的数据为例。根据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2021年报告,2019年,印度政府债务占GDP的72.3%。

2019年印度GDP为2.85万亿美元,换算下来,印度政府的公共债务高达2万亿美元。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莫迪第一任期平均GDP增长率高达7.3%,它是债务堆积的“美丽泡影”

如此大的债务“泡沫”,很大一部分贡献